城濮之战,是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与楚国之间的一场战争,城濮是战争的地点,山东甑城一带。
说起城濮之战,就会联系到成语“退避三舍”。晋献公之子重耳逃难流亡到了楚国,楚成王对他以国宾之礼,他觉得重耳必将有成就。
一日,楚成王宴请重耳时说,如果有一日你当上了国君,会怎样报答我呢?重耳说,楚国物产丰富,丝绸美女什么都有,我哪里有什么东西献给你呢?楚成王说,那总的有点表示吧?重耳说,如果我真能做国君,我愿与楚国交好。***如有一天我们两国发生战争,我一定让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是三十里),如果你还不能原谅,我们再交战。
楚国的势力不断扩张,联合了郑国,蔡国,陈国,许国等为联盟,楚国称王。但是晋国,宋国不同意加盟。楚王出兵攻打宋国,宋求救于晋国。晋国感觉是个机会,晋文公重耳决定出兵。
大约是公元632年,晋国军队与楚国军队相遇。晋国军队果然如重耳所说,连续退后三舍之地,在城濮与楚军大战,结果楚军大败而归。这一战,使晋文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退避三舍,其实并不是像重耳说的,先退后三舍再说,事实上是晋军为了避让楚军的锋芒锐气,等其气竭,再与其交战。
退避
城濮之战是发生在周襄王二十年(公园前632)的春秋时期,是北方的晋国与南方的楚国在卫国城濮(今山东菏泽下的鄄城西南部)地区进行了争夺中原霸权地位的首次两国大战,此战的胜负极为重要,胜者称霸诸侯,败者退出中原。此战晋国大胜,从而奠定了晋国在春秋诸侯国之间的霸主地位。在三家分晋之前,晋国的霸主地位从未动摇过,称霸春秋几百年。
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晋国与楚国进行的一场争霸战争。
。当时,晋国内乱,公子重耳被迫在外流亡十九年,经历了齐、曹、宋、郑、楚、秦等国。其中在楚国的时候,楚成王设宴款待公子重耳的时候问他“你如果回到晋国成为国君,拿什么报答我呢”。重耳回答“珍贵宝物,您多得用不完,我不知道该用什么报道您”。楚王仍然执意追问“虽然如此,你拿什么报道我“。面对楚成王的一再追问,重耳就爽直地回到”***如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晋国与晋国兵戎相见,我一定让晋国军队退避三舍,来报答您的恩情“楚国令尹子玉听到后大怒,认为重耳回国后必定对楚国不利,请求杀死重耳,但楚成王表现却很大度,认为重耳贤能,追随的人都是国之大才,这是上天的安排,更何况话已出口,不能更改。后来,秦穆公想要拥立重耳为国君,就把重耳招到秦国,把女儿怀赢嫁给重耳,兴兵送重耳到晋国,就是晋文公。
城濮之战背景。晋文公回国后,就开始了他的争霸之路,在国内修明德政、安抚百姓,并整顿军队,并建立了上中下三军。为了争霸,晋文公积极向中原发展势力,不可避免的与同样正在谋求霸权的楚国在中原相遇。从齐桓公去世后,宋襄公图霸不成,中原无主,像三流的卫、郑、许、陈等都依附楚国。导火索是中原的宋国,这个也曾妄图谋求霸主,却被楚国击败的国家,虽然不得已臣服楚国,但却始终耿耿于怀,在看到晋国强大起来后,马上就背楚投晋。楚国看到自己的小弟,转投他国,如果任由这样的事情发生,自己颜面何在,威信何在,以后怎么在中原争霸,更重要的是宋国地理位置太重要了,地处楚国盟友中央,如果宋国背叛,就会把楚国盟友分割。于是,楚成王亲自出征,带领郑、陈、蔡、许等国诸侯,包围了宋国。宋国只能向楚国求救。这时,晋大夫先轸对晋文公说”报施图霸,就在今天了“。而狐偃给为晋文公建议,先攻打刚归附楚国的曹、卫,引楚国来救,解除楚国对宋国包围,这也可以说是春秋时期的围魏救赵了。
城濮之战经过。很快晋国就攻破了曹国的都城。但是宋国被楚国围困的也很急。晋国势必与楚国有一场决战,面对曾经对自己有恩的楚成王,以及当时齐国、秦国不肯轻易与晋国合作,晋文公对与彻底与楚国决裂还是心有顾虑。先轸建议,让宋国贿赂齐、秦,请齐、秦替宋国给楚国讲和,然后把曹、卫土地分给宋人,楚国爱护曹、卫,一定不答应宋国讲和,这样就能争取齐国。晋文公照办后,楚王只得从宋国撤兵。但是,楚国令尹子玉执意不肯,楚王恼怒,只留给了子玉少量兵力,回国去了。子玉得到楚国援兵后,派人对晋文公说,只要你们恢复卫侯地位,归还曹国土地,我也可以从宋国撤兵。这时,晋国暗地里恢复曹、卫两国,迫使两国与楚国绝交。
子玉听说曹、卫与楚国绝交后大怒,便起兵攻打晋军。这时,晋文公下令,晋军后退。军士们询问何故。晋文公说“从前我在楚国答应楚王的退避三舍,能背叛吗”。这时,楚军也想撤兵,但是主将子玉执意不肯。于是,楚国与晋、宋、齐、秦四国军队在城濮展开大战。当时,晋下军胥臣抵挡楚国方面陈、蔡的军队,胥臣在战马上蒙上虎皮,向陈、蔡发起冲击,陈、蔡士兵抵挡不住,四散逃奔,楚国大军也跟着溃散了。在另一方面,晋将狐毛、栾枝***意撤退,引诱楚兵来追,楚军子西的部队中计,遭到围攻,被击溃。虽然楚军中军由子玉坐镇没有大败,但却改变不了楚国失败的命运。最终,城濮之战以楚败晋胜而结束。
尾声。之后,晋、齐、鲁、卫、宋、郑、陈、蔡等国结盟,晋文公正是成为了霸主。而楚国在中原的势力一落千丈,在中原成了孤立者,楚国令尹子玉在回师的路上被楚成王逼迫***。直到楚庄王继位后,在邲之战中,战胜晋国,成为春秋霸主,实现了几代君主称霸的愿望。
我是鉴镜,我来回答您的问题,
起初,晋国内乱,公子重耳出逃。他到了楚国时,楚成王热情招待他。闲谈中,成王问他: "你将来如回到晋国做国君时,如何来酬谢我?"重耳说: "像财宝这些东西,你们楚国均有的,如果我真能得返晋国,做了晋君,若我们两国不幸要打仗的话,那我就退避你三舍。"
后来,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果真回到了晋国,做了国君,史称晋文公。之后,楚国发兵进攻宋国,宋国派人向晋国求救。文公因宋公曾待他很好,便召开众将商量,看如何救宋 。当时情况是:想向楚国去说情,怕楚国不肯,如和楚去打仗,自己也不大愿意,而且又怕齐、秦不赞成,后来想出了一个办法。先答应宋国,并说明原因,叫他先和齐、秦联系,请齐、秦与楚交涉,送些礼物给齐、秦。而晋先出兵伐曹、卫,把曹、卫灭掉,将他们的土地分一些给宋,以补宋人的损失。
楚成王见晋欲去救宋,便叫其大将子玉不要去逼近晋师,和晋师打仗。说晋侯在外面逃亡了十九年,才回到了晋国,什么危险他都经历过,人情世故他都明白,此是天意所决定的,像这样的人是不能和他打仗的,告诫子玉要知难而退。可是这个子玉却不肯听,仍要和晋人打仗,于是派人向成王求战,说:"我不敢说一定要立功,只是想堵一堵那些说闲话人的嘴。成王听了不大高兴,就给他比较少的部队。
此后,子玉便派使者对晋人说,你们如放了曹、卫的国君,我们也就释宋之围。晋人听了以后,一面将楚使者抓起来,一面私下对曹、卫说,许他们复国,并使曹、卫告绝于楚。子玉听了非常生气,就带兵进逼晋师,晋文公便叫晋师向后退却,为此,一些将领很不满,说我们是国君率领队伍,他们是臣子作帅,现在君避臣,不是太丢脸了吗?而狐偃说: "出兵要理直,气才会杜盛的。理亏气就会衰。我们国君曾受过楚君的恩惠,也曾说过要退三舍以避之。若我们忘恩失信,那就是理亏,他们就理直,士气就会高。如果我们退了以后,他们仍不撤兵,那就是他们理亏。"于是退了三舍(九十里)。
没想到,子玉竟然追了上去,于是,战争开始了。
公元前505年,楚昭王将楚国都迁徙至郢都(纪郢),当时规模宏大的皇城郢都盛极一时,天下闻名,后来楚成王在位期间,楚国在令伊子文的治理下比之楚昭王时期更加强盛,公元前633年,楚国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晋国大夫先轸认为帮助宋国是树立晋国威望的良好时机,于是说服晋文公支援宋国。
而当时楚国已经和曹、卫两国建立了盟约,公元前632年齐国和晋国也结为了盟国。后晋国攻下曹国,生擒曹共公,慑于晋国的声威,曹卫两国相继的被判了楚国,楚成王也不愿在晋国声威正盛的时候和其交战,于是命令将领子玉将楚军撤出宋国。但子玉违背君命反而率军而上试图与晋国决战。楚将宛春献计建议先向晋国要求复曹、卫两国,楚军解宋国之围,这样成功的话可以让宋、曹、卫三国感恩于楚国,如果晋国不允许,那曹、卫、宋三国都会记恨晋国,这样进可攻退可守。子玉接受并派宛春为使者,但被晋国识破,反中了晋军的激将法,继续猛攻。
原来楚国公子重耳流亡到楚国时,楚成王问重耳如果得到国君之位,要如何报答楚国,重耳回答说如果今后战场相见,晋国主动撤退三舍(九十里),所以晋楚交战时,已经是晋文公的重耳、先轸等晋军如约撤退三舍,楚国追击,两军在城濮附近决战。 这也就是著名的成语退避三舍的典故。
城濮之战进行了三日,以晋军占据楚军大营胜利的结果而终,战败后的楚将子玉在回楚国受责的途中在连谷***,城濮之战让晋国声威大震,使楚国之后的多年不敢进近中原地区,晋国也因此战奠定了其霸业的基础。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本文链接:https://www.boatgz.com/post/42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