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硬格清除手机开机密码。;硬格步骤:;
一:关机,同时按住手机音量+键和开机键(也称电源键)直至出现fastboot模式。;
二:按音量-(方向下)键 选择Recovery Mode,用开机键(也称电源键)确认,等几秒进入Recovery模式。;
三:音量下键,将光亮条移动至wipe data/factory reset 电源键确认。确认后会出现几个"NO" 与"Yes--delete all user data"组成的画面,音量下键 移动光亮条移动至Yes--delete all user data 电源键确认。;
四:确认后画面回到Recovery模式界面,再次移动亮度条至 wipe cache partition,电源键确认。;
五:完毕后自动回到Recovery模式画面,选择reboot system now,电源键确认,手机自动重启,重启后还原到手机初始状态,双清结束。
现在出厂的都是MIUI8 MIUI 8是2016年5月10日小米科技发布的全新MIUI 8手机操作系统。新版系统在色彩、交互动画、系统字体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改进,功能上则提供了应用/手机分身以及扫一扫做题等功能。
小米5的手机出厂系统是MIUI 7系统。拍照方面,小米5使用了1600万像素后置摄像头,索尼IMX298传感器,配合“四轴光学防抖”,F2.0光圈,在摄像头的配置上相对于上一代产品有明显提升。而拍照界面延续了MIUI一贯的风格,相信使用过的用户都很容易上手。
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就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
因为,小米5曾经也是我非常中意的一款机器,说说使用小米5的感受吧!
外观设计上,我认为小米5是相当的不错,背部3D的弧面玻璃,让人拿在手里面非常的舒服,超薄的机身,整体上看起来不像是一部手机,更像是一个工艺品!
性能方面,小米5cpu***用骁***20,Adreno530图形处理器,玩游戏,听歌,刷微博一点压力没有
价格方面,小米5***取一如既往的高性价比,碾压友商通配置机型!
但是,小米5毕竟是一个已经上市两年的老机型,面对现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也是有点力不从心。最突出的就是内存不够用的问题,现在的手机64g内存都够呛!
因此,要说小米5还可以用几年,我只能说,在我这里小米5已经光荣退役了,转到后方做后勤工作去了(看看电影,听听歌曲等等)取而代之的是华为mate10,但是每个人的需求不一样,当它无法满足你的需求的时候,就是退役的时候了!
2016年10月买的3G+64G高配版用到现在,还是挺耐用的,现在玩吃鸡和王者荣耀的话就没有以前那么流畅了,要关闭后台运行还是可以正常玩的。打开软件比以前慢了,可能我装了太多软件。
***加载中...拍照也不错
非常荣幸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本人从事手机行业7-8年,从小米手机1s开始接触小米(种种原因小米1错过了),自己用过的有小米2(不是2s),用了三年,小米4c,到现在在用的小米note2,虽然有时自己也不停的吐槽,但是大体来说,支持小米。
小米5是小米公司在2016年发布的小米旗舰机型,搭配高通当时的旗舰处理器骁***20,米5是有降频版的,我那时候接触的是标准版的,俗称满血版,就是3+64的那个版本,骁***20 四核2.15G Hz,该机搭配5.15英寸屏幕,小米首款双曲面玻璃机身机型,铝金属材质边框,手感不错,握适感比较强,整体机身效果握起来比较轻薄(陶瓷版除外)
前置指纹解锁功能,在当时的小米手机来说,还是比较惊艳的,3000毫安电池容量,支持快充3.0,相机后置1600万,前置400万,说实话,到目前为止,我从来不会夸小米的相机,不管数据标的高低,真的还没有特别让人惊艳、让人眼前一亮的效果出来。不过技术在改进,小米公司毕竟实力也在那里,希望再接再厉吧!
优势说完了,说说缺憾,因为我是在一线手机店里销售手机的,所以线下的风吹草动都是一目了然,首先之前的小米起热,这个问题真的有,的确不***,不过在近半年之内的机器不管发热量还是品控,的确控制的可以了,之前的缺憾也是事实,之后就是容易烂屏烂后盖,紧贴金属框的玻璃屏幕和玻璃后盖的确比较伤,只能提醒一声,用的爱惜些吧!如果真的摔坏了,也别去售后了,太贵,找个靠谱点的维修店,记得还还价格,100多块钱,触摸屏+后盖搞定。
米5能用到现在,应该好多电池都不耐用了吧!这个还是老实去小米售后掏钱换个原装新电池吧,市场上电池是真的比较差劲的,组装高仿的太多太多了,这个真的是防不胜防啊!能想到的后续就这些吧,其他再有问题了可以留言讨论了。
依我个人的感觉,只要不玩太大型的游戏,高通骁***20的机器,3G运行内存,最新的MIUI9的操作系统,加上新换的原装电池,再战个一年又何妨?您说呢?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本文链接:https://www.boatgz.com/post/45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