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也不用担心这个事情,关于辐射方面的问题,基本上都是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并不会造成很巨大的影响,反观5G的耗电量的确确实高一点,特别是在***的基带方面,特备是搭载高通骁***65系列的旗舰机方面更是耗电量非常大!华为在升级到5G后,及时使用的是麒麟芯片,耗电量也还是非常大的!
所以目前这个方面的问题还是无法完全得到解决的,只能说目前这个现象需要一个时间段来解决!耗电量的问题很多手机厂商在不断的增加充电头以及电池容量从而更好的解决问题,但是这无形中也让手机变得更重,手机厚度增加了,所以5G手机厚度增加的事情大家应该是知道的吧!
不过其实也没有什么,我觉得还不会太大的影响我们的日常使用就没有啥问题!
5G的耗电肯定比以往更高,但是在技术体系里,屏幕、电池技术几位一体都是与时俱进的才会正式商用,对大家来讲保证充电的次数不会比现在更多。同时,对于辐射的问题是这样,5G的基站功率比4G稍微大一点,但是肯定是完全符合国际电缆的规定。对基站辐射强度,我们国家有明确的严格的规定,即基站平均功率密度为40微瓦/平方厘米。所以,5G基站辐射也必须保证在这一数值以下。相比而言,美国对基站辐射的标准更宽松一些,为600微瓦/平方厘米,也未见给美国人民健康带来什么影响。而随着5G的基站变多,信号也会随之增强,手机找起基站来也更加快速,功率提高后对人类的辐射反而会更小。
1866年,英国工程师罗伯特.怀特黑德发明了海军史上第一种实用性自航鱼雷(怀特黑德的含义就是“白头”,这种鱼雷通常被称为“白头”鱼雷,后来又出现了黑头鱼雷的提法)这种鱼雷几乎奠定了此后各种螺旋桨推进鱼雷的大致结构设计。但是,由于怀特黑德选择了压缩空气推动汽轮机来驱动单个螺旋桨,虽然压缩空气的压力高达2.55兆帕,但仅能保证螺旋桨达到100转/分的转速,鱼雷的航速仅为6.5节。1906年白头鱼雷已经能够达到35节的航速。
但压缩空气释放能量会吸收热能,导致严重的结冰问题,早期鱼雷设计师开始转向用热机驱动螺旋桨,1904年怀特黑德鱼雷公司在鱼雷上加入了最初的燃烧室,1908年英国人完成了蒸汽推动汽轮机驱动螺旋桨的湿式加热器设计,并成为一战及其后最主要的鱼雷动力系统流派。
不过,压缩空气仅有21%的氧气,燃烧产能有限。因此英国、日本和德国均尝试用氧气代替压缩空气,但随之而来的自爆危险性却使得脑子正常的国家选择敬而远之。
另一个鱼雷动力系统流派是电动鱼雷,该流派的源头是1877年澳大利亚籍犹太武器工程师路易斯.布伦南设计的线导电动鱼雷。这种长度仅4.6米的鱼雷可以能够在3.7米水深中以27节航速行驶1800米。之所以称之为“线导”是因为鱼雷由后部直径不如2毫米的铜缆控制。操作人员在12米高的铁塔上,依靠特殊的双目望远镜追踪鱼雷的航迹,并根据目标和鱼雷的相对位置进行操纵。在试验中这款鱼雷甚至在操纵小转过180度绕到目标另一侧成功命中。
1886年英国***海军决定将布伦南鱼雷作为英军制式的海防鱼雷使用。此后十五年中,英军在本土的克里夫堡、怀特岛、朴茨茅斯,爱尔兰的科克港、马耳他以及香港的鲤鱼门等地设置了布伦南鱼雷。作为一款早期鱼雷设计,布伦南鱼雷最大的问题是价格过于昂贵。十几年之前英国订购“白头鱼雷”仅花费了15000英镑,而布伦南鱼***然花费了英国海军十几万英镑。由于价格过于高昂,包括新加坡在内的近十套布伦南鱼雷系统最终都被取消。
电动鱼雷逐渐实用化源自蓄电技术的发展,1873年约翰.埃里克森(说爱立信你们就明白他是谁了)发明了电池供电的电动鱼雷。二战期间德国设计了经典的G7e型电动鱼雷,并催生了美制Mk.18以及FIDO等型号。现代电动鱼雷通常***用不需要定期维护的氧化银电池,电动机推动的共轴反桨螺旋桨效能更高。
鱼雷沙皇——「核动力」波塞冬鱼雷
由于俄罗斯在无力继续发展航母,就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核潜艇上了,而鱼雷是潜艇重要的攻击手段。
鱼雷是能在水下自航、制导,攻击水面或水下目标的水中武器。
自1866年鱼雷在英国诞生以来,陆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鱼雷。
1、压缩空气鱼雷:第一枚鱼雷就是利用压缩空气驱动活塞发动机带动一个螺旋桨推进。
2、热动力鱼雷:又称蒸汽瓦斯鱼雷,热动力发动机代替了压缩空气发动机。
3、电动力鱼雷:电动力克服了热动力鱼雷航行中因排出气体而暴露航迹的缺点。
4、线导鱼雷:二战时德国研制的线导鱼雷,***用线导加末段被动声自导,发射舰艇通过导线与鱼雷连接并进行遥控,不易***扰。
5、反潜鱼雷:美苏争霸时期,研制出了双平面主被动声自导鱼雷,既能反舰又能反潜。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本文链接:https://www.boatgz.com/post/7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