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审时度势,明哲保身。侍奉四朝皇帝,在保全自己的安危之后,会不遗余力的将自己的建议提供给皇上。
2. 寻仙问道,穿梭于朝堂和山林之间,一方面他的爱好如此,同时也在向那些嫉妒他的人表明他的志向不在朝野,让敌人放松警惕,自己放松姿态,以利于保全自己。
提问应该是指唐朝的李泌吧。 唐朝中期的四朝原老,著名政治家、谋臣、学者。
此人早期受唐玄宗赏识,令其待诏翰林,为东宫属官。后遭宰相杨国忠忌恨,只得归隐名山。安史之乱时,唐肃宗即位灵武,召李泌参谋军事。但他又被权宦李辅国等诬陷,再次隐居衡岳。唐代宗即位后,召为翰林学士。屡遭宰相元载、常衮排斥,出外任职。唐德宗时入朝拜相,官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封邺县侯。
从他的履历看,他三上三下,最后位极人臣。说明他的耿直树敌也不少。晚年德宗时期拜相,与德宗李适多次发生争执,说明德宗为政清明,能听得进誎言。这为后来的中兴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李泌(722年-789年 ),字长源,自幼聪颖,六岁时因机遇巧合遇见唐玄宗从而颇受赏识,被派往太子李亨处为属官。后为避祸隐居,李亨继位后,召李泌参谋军事,宠遇有加。后被宦官李辅国等诬陷,再次避祸。唐代宗即位后,再次入朝翰林学士,但遭宰相元载排挤,被外放任官。唐德宗得以时入朝拜相,一生才华得以展现。最后官拜同平章事,封邺县侯,公元789年,李泌去世,年六十八。获赠太子太傅。
柏杨对李泌评价很高,说:他当宰相的时间不过一年十个月,对国家贡献之大,已无与伦比。李泌的品格,自诸葛亮以来,更是第一人。而且视富贵如浮云,实在寥若晨星,李泌却彻底做到。李泌不但是一位奇士,更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最高智慧、最高尊严的知识份子,可与西汉王朝的张良媲美。..." 满清的乾隆对李泌也颇为欣赏。
李泌对李隆基一朝的利弊洞若观火,知道安禄山逼反。但李泌知道晚年的李隆基已经昏聩根本不纳忠言,所以他才不希望寄托在李亨的身上,知道安禄山造反是李亨最大的“机遇”。所以在灵武鼓动李亨继位,可惜,李亨不是李世民,为了让自己登基“合法”急于收复两京,不听李泌之言,才造成了日后的藩镇割据。李泌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危险到来之前就能预估到,所以才能得以平安,也就是说知进退,善进取,所以才能在中唐时期得以善终。但他知道其一生深知何时进、何时退;何时争、何时弃,而能够在权力斗争中心施展抱负又得以善终,少年得志而不傲,晚年多慧而不滑。李泌历事三朝而不倒,一代名臣功成身退,绝非偶然。
想想李泌,真有点“神仙”感觉,简直是中唐的“救火”队员。国家有难就出现,一旦太平就出现就隐退,李泌好道术。行事的风格是黄老哲学,讲究刚柔并济。最为关键一点就是看清了皇朝的“黑暗”、所以才能将危机消灭于萌芽之中,而对封建帝王而言,这样朝臣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才是最让人放心的,对王权没有“威胁”。皇帝对李泌放心第二点就是李泌没有利益集团,不掌军,孑然一身。这也是李泌得以平安的地方。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最近的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讲述了上元节前夕,长安城陷入危局,死囚张小敬临危受命,与少年名士李泌携手在十二时辰内拯救长安的故事。这位李泌史上确有其人,他是西魏八柱国之后,小时有才名,是贤相张九龄的小友,这位小时了了的李泌大了也很厉害,受到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代唐朝皇帝礼敬,虽然遭到排挤打击,但信任度不减,多次归隐于山林又再被征召,可说立于四朝而不倒。主要有几个原因。
首先得到风流天子前明后昏的李隆基赏识,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之后的三任皇帝都是李隆基的后人,唐朝国势也在安史之乱中急转直下,再也无法恢复***盛世,作为这位父祖皇帝,后代身处困境时,从心理上是仰望着的,理所当然把他看重的人也一样看重。唐玄宗把李泌介绍给张说的过程就可以看出偏爱。(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李泌被召入宫,正好玄宗正和张说下棋,就对张说说,你试试这位小朋友,张说出了方圆动静考他,李泌应对无碍,张说有政治才能,但操守一般,知道玄宗对此人有好感,马上顺坡下驴祝贺获得良才,这是奉承的话,哪能从几句话就能断定贤愚,但皇帝正高兴着,你扫兴能行吗?玄宗听了也觉得自己眼光不错,更加欣赏少年李泌。这也是因缘,有的人第一面之后连逢厄运,李泌第一面取得极佳效果。(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其次,李泌确有大才,他从小通读黄老庄列的书籍,七岁就能写文章,书史经典也是读了一大篓,学黄老之术有个好处,就是心境心态过人,宠辱不惊,名利心不重,他在玄宗时大才还没有表露出来,但在肃宗平安史之乱就看出他的战略深远,他提议不要急着收回两京,把长安洛阳放在贼人手里作为包裹,唐军袭扰,让他们在长安到范阳之间长途守护,拖倒他们。并让李光弼守太原,出井陉;郭子仪取冯诩,入河东,重兵守御限制山西河北部份叛军,又露开华阴一线,使贼军觉得救援有望不甘放弃。这样打下去,安史之乱将彻底平定。这个计策千年之后还有人称道。可惜肃宗迫于形势没有听从。
第三,自然是与各任皇帝的私交,与皇帝有私交死得很惨的历史很多。而李泌则不然,他的所有为国家和个人做的事,都是出于持身守正一片公心,心正与他从小喜好黄老之学分不开,他在受到排挤时,就能淡然辞官到衡山隐居,这样超然,使得一些阴谋诡计难以得逞。他在玄宗时就与太子李亨交好,肃宗时后宫宦官乱政,李亨的太子李豫也有赖于李泌的保护,唐德宗的太子儿子李泌也为他们据理力争,可说是外能谋国,内能谋家的皇帝心腹。(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有这些因缘际会,又介入皇宫内事的丝丝缕缕,更重要是李泌为人做官的正气,宵小不敢胡为,轻易名利的超脱性格,得到皇帝的极度信任,他被征召虽然多次是以翰林学士身份待在皇帝身边,但权力比宰相还大,权逾宰相。
因为长安十二时辰比较火,所以很多人对于李泌(读bi)比较好奇,剧中人物叫做李必,这样更方便大众认识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下这位神童
李泌(bì)(722年-789年4月1日[1])63,字长源。祖籍辽东郡襄平县(今辽宁辽阳),生于京兆府(今陕西西安)。[2]唐朝中期著名政治家、谋臣、学者,北周太师李弼的六世孙。 李泌出身赵郡李氏辽东房[3],自幼聪颖,深得唐玄宗赏识,令其待诏翰林,为东宫属官。后遭宰相杨国忠忌恨,只得归隐名山。安史之乱时,唐肃宗即位于灵武,召李泌参谋军事,宠遇有加。但他又被权宦李辅国等诬陷,再次隐居衡岳。唐代宗即位后,再被召为翰林学士,屡遭宰相元载、常衮排挤,被外放任官。唐德宗时入朝拜相,参预内政、外交、军事、财政等方面的筹划,对内勤修军政、调和将相,对外联结回纥、大食等国遏制吐蕃,达成“贞元之盟”,使边陲安定,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贞元时期唐帝国的稳定。累官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封邺县侯,世称“李邺侯”。贞元五年(789年),李泌去世,年六十八。获赠太子太傅。
李泌七岁能文,幼时就已粗通黄老、列庄学说,有神童的美誉。唐玄宗***十六年(728年),李泌因机遇巧合,受到了玄宗的召见。他入宫时,玄宗让正与自己下棋的燕国公张说试试李泌的能力。张说请李泌赋“方圆动静”,李泌很快说:“希望知道其中的大略。”张悦便说
:“方就像棋局,圆就像棋子,动就像活棋,静就像死棋。”李泌立即回答说:“方就像行义,圆就像用智,动就像施展才能,静就像感到满意。”张说听后,祝贺玄宗得到了一位神童。玄宗非常高兴,赐李泌束帛,命李家对他善加抚养。
宰相张九龄特别喜爱李泌,常常把他请到卧室内交谈。张九龄与大臣严挺之、萧诚交好,严挺之厌恶萧诚的谄媚,劝张九龄谢绝与萧诚的来往。张九龄忽然自己念叨说:“严挺之太刻板刚直,而萧诚软美可喜。”正要命令左右的人唤来萧诚,在他身旁的李泌马上说道:“您以布衣入仕,又因正直位至宰相,却喜欢软美的人吗?”张九龄听后,非常惊讶,急忙改容认错,并称他为“小友”[8] 。
自从肃宗在灵武即位时起,李泌就一直在肃宗身边,为平叛出谋划策,他当时虽然没有身担要职,却“权逾宰相”。正是这种与肃宗极为亲密的关系,招来了权臣崔圆、李辅国的猜忌。两京收复后,平叛大局已定,李泌便主动要求离开权力的中心,遁避进衡山修道,肃宗下诏赐李泌三品俸禄及隐士服,还为他建造居室。[ 入朝出朝 李泌隐居数年后,玄宗去世,肃宗随即也驾崩,新继位的皇帝便是李泌当年特别加以保护的广平王李豫(即唐代宗)。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本文链接:https://www.boatgz.com/post/8565.html